霍焰老先生我是二十年前认识的,那时他已经退休了,有天突然来阜新的sy916店,要买一台小相机,就是苏联产的水仙,而且是少见的白色版本,那时开始我知道这老头喜欢收藏微型相机,已经有了近百种各种型号的“小”相机。
(资料图)
早年喜欢相机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不知道如何收藏,有的是看到什么买什么,喜欢什么买什么,后来出现一批专门收藏国产相机、俄罗斯相机的收藏人士,相机收藏开始有了专题方向,而霍焰先生那时开始关注微型相机,开始收藏就以小博大,划定自己的收藏范围,这是很有想法和目标的,让我有了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理智而又具有文化品位的收藏者。
但是霍老师不认为自己是相机收藏人士,只是喜欢就买来玩玩,没有太大的名堂,老人非常的低调和随和,后来他几乎参加了sy916举办的各种活动,五周年、十周年庆典,每年的拍卖交易会,老人不仅参加,还承担拍摄“任务”,最后把照片冲洗好送给大家。
霍老师还有一点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善饮,我们交往的那些年,他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每有活动后的酒席,老人的豪爽和酒量让人非常佩服,有时我们担心他,要送他回去,可他总会在要结束前自己悄悄走了,他喜欢骑自行车,而且每次都要骑行十几公里回家,老人的酒量好,身体好,人品更好,从来不给别人添麻烦。
我们也有十多年不见了,这期间我关闭sy916,专心做旅游和公益,我们没有再见过面,但是彼此的微信是保持联系的,老人几乎我发的每一条都点赞,有趣的是老人的点赞会组合各种表情,而最低起点是五种表情打底啊……
这次我到霍老师家拜访,老人远远的迎出来,虽然十年没见,但他似乎变化不大,从面相到体态,完全是过去的样子,只是白发多了几许,老人说他已经82岁了,时光啊,真的太快了。我问他还喝酒不?他说“不喝了”,我又问还骑车不?他说“还骑着呢!”
走进霍老师的房间,让我非常的惊异,不仅他的几个收藏柜摆满了相机,而且非常的规矩,擦拭非常干净,一尘不染。而墙边、桌子上、床底下摆满了摄影书刊,也是非常的整齐,老人说他的《大众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与摄像》、《大众电影》等杂志从创刊号到现在一直订购,一本不缺啊……
老人是最坚定的摄影文化守望者啊!又是多么干净整洁自律的人啊!
老人说他十二三岁就在文化馆学绘画时接触了相机和暗房知识,那是一台德国的127相机(也算是小型相机了)。1957年,他十五岁就参加了工作,由于有绘画功底,人也机灵,被老厂长从铁岭带到了沈阳,并在沈阳参军,到了部队又是绘画与摄影的基础,他被选为放映员,在这期间他买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天津产的“幸福”。就是用这台相机,他给母亲拍了照片,妈妈特别高兴。
从此他也就爱上摄影和相机,七十年代末,他到地质局做宣传工作,后来成为《地质报》的专业记者,是《中国地质报》任命的第一批记者,退休后又返聘的《国土资源》杂志做摄影编辑,一直干到七十岁才真正的退休。
老人把他的藏品从柜子里一件件拿出来,打开给我看,同时讲解相机原理和购买过程。让我更惊诧的老人的微型相机不仅多,也整理的非常好,都是保存在精致的小盒子里,而且做的就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太让人喜欢和赞叹。
老人的相机数量不是太多,但是每一款都有故事,其中一些是他在工作中和拍摄时使用的,一些是他喜欢购买的经典相机,而更多的是他收藏的体系内的微型相机。无论是哪一款,他都能讲的井井有条,满是深情与故事。
其中有几款是同我们sy916买的,他都能说出购买时的情景,我记个还有次他工作中来阜新,随便到我这里看看东西,我留他吃饭,他非要拉我去采访部门,说要给我介绍几个朋友,以后有事情,他们可以帮忙。果然后来我搞了一次老蒸汽机车拍摄活动,他们提供了住宿。
胶片摄影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深植于内心的相机文化、摄影文化却从来就没有走远。霍焰老师一生喜欢摄影和相机,他把有限的时间给了摄影,又把有限的资金给了相机,岁月沉淀给他是大把的故事,还有老人快乐而充实的生活。
其实无论是相机还是摄影,都是人的修行过程,霍焰老师的举止与人品,诠释了他的格局与视野,这是令我们晚辈敬仰和佩服的,那一天几个做器材生意的朋友听说我要去看霍焰老师,纷纷要求参加。
老爷子高兴,晚上宴请我们,还喝了一点白酒和啤酒,这一刻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那时我们每年都要聚一次,尽管年龄差距很大,但是大家在一起就快乐。
我们曾有过一段彼此拥有的岁月与记忆,这就是做相机收藏、做古旧相机生意独有的文化魅力啊。
责任编辑: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