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财经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来源 : 观察网 时间:2023-02-24 14:16:16

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与财经相关的讨论特别多。专家和百姓都争相发言,海量的内容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惑。本文试图拨开迷雾,抓住关键,把发散的讨论拉回到焦点上。

经济问题千头万绪,归纳之后主要就是生产和分配的问题。扩展一下,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相关资料图)

一是,在有新增财富的阶段,即增量阶段,怎么分配。

二是,在无新增财富的阶段,即存量阶段,怎么分配。

乍一看,七嘴八舌讨论消费、投资、外贸、债务、房地产、金融交易、国际博弈……容易让人们思维混乱,但是总结之后仍是上述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的财富还有明显增量吗?经济处于“增量阶段”还是“存量阶段”?

都说全球经济看美国,美国是发动机。那么,美国的情况如何?

美国的国债规模在不断扩大,无论利率高或低,都一直在上升。这说明什么?说明没有多少新增财富了。因此,即使调节利率水平,债务依然还不上,依旧不断增长。

我国呢?其实也一样。债务规模也是不断扩大的。只不过我国的债务主要在居民和企业方面。近年来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失信人、法拍房大量增加的消息,企业债爆雷的消息,城投债展期的消息。所以,我国经济也已经接近或进入没有利润的“存量阶段”了。

一些人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掌握的经济部分过大,影响了私企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利。他们要求通过“国退民进”来扩大市场经济的比例,扩大民企的自由度。这种观点对一半,错一半。

对的是,国企和政府部门的效率确实还有提高的余地,不如一些优质民企和民间机构效率高。

错的是,提高效率也不一定有新增财富的明显增加,但是却可能造成失业的明显增加。

由于国企和政府使用的现代生产技术不低,所以,效率虽然不如优质民企高,但是解决了大量就业。如果“国退民进”,效率确实有可能提高,但总财富不会明显增加,而失业率会明显增高。

这是由科学技术决定财富数量造成的。美欧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是在科技创新乏力的时期,它们对经济增长也是无能为力的。即使“国退民进”,让政府关门,经济也好不了。

所以,“国退民进”一定能让民企短期获利,但并不一定能让经济长期向好。因为,失业的增加会损害经济循环,产能不断过剩会抹掉民企取得的短期利润。“市场派”认为“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明白“分配”的规律。

即,明确经济处于“存量阶段”,无利润的阶段后,就要接着讨论“分配问题”。

我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中的主要部分在民营经济中。

民营经济是必须“有利润”才能运行的。经济增速一旦放缓,就会有企业停摆,离开经济运行。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停止经营的企业就会不断增加。到了“存量阶段”,“零利润”时期,实际上经济就崩溃了。这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一个原因。换言之,有利润才有市场经济。没利润的话,市场经济就难以为继了。

之所以进入“存量阶段”后经济还没有崩溃,其实是靠“债务”维持的。而这些债务——主权债、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居民债……主要来自经济循环之外的“储蓄财富”。

为了获取这些储蓄财富,债务人可以发行债券,让有意购买者用“储蓄财富”购买。但是,因为经济处于“存量阶段”,没有新增财富,没有利润,所以这些债券,这些债务,是没法偿还的。久而久之,债券发行就会遭遇冷淡。经济就濒临崩溃。于是,就出现了“强制提取储蓄财富”的做法。

即国家增发货币,或者“国际国币”发行国增发货币,购买国债的做法。通过增发货币,让所有同类货币贬值,使得以此种货币储蓄的财富中,有一部分财富被转移走,去购买国债。国家拿着这部分财富投入到经济中,经济就被救活了。

但是,国债是有利息的,而存量阶段没有利润,所以国债也无法还本付息。这导致两个不良后果:

一是,政府被迫继续增发货币还债,导致通货膨胀。而政府一旦不再扩大负债,经济又会死水一潭,因为没有利润而走向崩溃。政府不得不继续扩大负债,增发货币,但还是还不上利息,只能循环发债,逐渐落入债务经济的泥潭。最后,良性的通货膨胀变为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剧烈上涨,货币被抛弃,经济进入“物物交换”的极低效率中,经济就彻底崩溃了。这中间,只要政府停止扩大负债,停止增发货币,就会立刻出现债务危机。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二是,由于市场经济里的主体是“私企”,所以“资方优先获利”是底层分配规则。只有保证资方的财富增加,他们才愿意经营,经济也才能运行。所以,政府持续发行国债,无差别地强行提取国民的储蓄财富,投入国债项目,通过发包给私企将资金财富转移给资方。资方再通过购买原材料,发放员工工资,以及投资或消费等多种途径将这些资金分散到不同经济领域和主体手中。但总体来看,这些财富不管怎么分配,最后都必须是资方(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富是增加的。否则他们不愿意经营企业。因此,在存量阶段,总财富不变的时候,资方财富增加,就意味着劳动者财富必然减少。扩大国债和货币增发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就是资方不但要拿回自己被货币增发强行提取的储蓄财富,还要多占劳动者被强行提取的那部分储蓄财富,以实现自己的利润,让自己愿意经营下去。途径就是借通货膨胀让商品价格普涨,而工资不涨。或者,商品涨价的幅度远大于劳动者货币收入的增加幅度。

随着劳动者财富的减少,消费开始下滑,市场缩小,产能过剩。企业为了盈利,开始减薪裁员,又加剧消费下滑,市场缩小,产能更过剩。于是,企业减薪更多,裁员更多,开始恶性循环,以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生产规模骤降,失业暴增,经济形势越来越糟糕……

这就是在“没有利润的时期”进行“有利润的分配”的难题。即在“存量阶段”实施“市场经济”的难题。

这个难题就是当前纷繁复杂的财经讨论的核心问题。

这个经济不断走向“自毁”的现象,就是当前财经研究的焦点现象。

这个“自毁”的过程有多久,取决于劳动者储蓄财富的数量。对全球经济来说,取决于制造业国家劳动者的储蓄量,以及资源型国家愿不愿意贱卖资源,降低全球通胀。

如果在一个国家里,贫富差距巨大,或者在国际上,少数国家的少数人群拥有的财富比例越来越大,那么,这个自毁的过程会比较短,危机爆发的烈度也会比较惊人。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无论人们讨论什么财经问题,扩大消费,增减投资,增减债务,增减税收,增减利率,增减货币,延迟退休,开放股市注册制,支持或限制房地产经济,扩大或收紧市场自由度……背后都是分配问题,都是资方必须优先获利,实现利润,才愿意继续经营企业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私有加竞争的特质决定的。因此,即便用加税,用货币直补消费等手段来调节分配,也必须让资方有利润。否则,他们就会转移到别处去。不让转移的话,他们就会更大力度地剥削劳动者,用“内卷”的生产方式实现利润,然后把毁掉“婚育”,毁掉人口增长的后果推给社会去承担。如果因此被批判的话,资方就一赌气把企业关闭,什么也不干了。

所以,上述讨论最后都归结到“如果科技创新一时难有足够的突破,那么在存量阶段要怎么分配财富才能保住存量,要采取什么经济模式才能避免经济自毁,导致财富减少”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科技没倒退,全球人口还在增加,主要自然资源也无供给问题。现有资源、科技,劳动力和市场完全能够养活每个人。经济不应该出现严重问题。出现严重问题必然与分配不合理,导致总财富下降有关。

重要参考文章:

​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评论 2财经

X 关闭

  • 热门推荐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邮箱:553 138 779@qq.com

版权所有 亚洲休闲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