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创手术”修旧如旧!历经76年风雨洗礼的童寯故居将变身纪念馆 观热点

来源 : 现代快报 时间:2023-03-30 21:51:39

在热闹的南京秦淮区文昌巷和红花地路口,有一栋英国别墅风格的二层小楼。它始建于1947年,是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童寯的故居。经过一年多的修葺,最近这座有着76年历史的老宅将焕发新生。其西侧还将扩建附属建筑,后期童寯故居将和西侧附馆一起变身纪念馆,成为一座有关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历史的小型博物馆。


(资料图)

△位于文昌巷的童寯故居

虽在闹市,却别有洞天

在充满烟火气的秦淮区文昌巷内,文昌巷52号的铁制大门紧闭着。这扇铁门“镶嵌”在一面3米高的水泥墙中,不加修饰,很是低调。大门两侧砌有“童寯住宅”石刻铭牌,铭牌上分别写有“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大门右侧,最近刚刚嵌上了“童寯纪念馆”五个小字。

水泥院墙内,曾居住着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童寯,这里有他生前用过的家具、一笔一画绘制的建筑设计手稿复刻件,以及生活和工作的点滴足迹……

童寯与刘敦桢、梁思成和杨廷宝并称中国“建筑四杰”。2023年3月28日,是童寯逝世40周年的日子。童寯一生主持或参加了100多项工程项目,原国民党外交部大楼、南京首都饭店、南京下关电厂、上海金城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南京陵园中山文化教育馆、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库……他的设计遍布南京和上海等地。

△修缮后的南边院落

虽在闹市,却别有洞天。推门而入,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柏树、珊瑚、蔷薇、广玉兰等,都是庭院内原有的植物。“为了让阁楼庭院四季常青,我们项目团队还新种植了红枫、垂丝海棠等花草树木。”负责童寯住宅保护修缮的南京历保集团工程项目经理徐杨介绍。微风拂面,四季充满鸟语花香。

△透过二楼卧室墙角的小窗,可以看到一楼到访的宾客朋友

△猫咪专属进出门洞

倚着柏树而建的二层小楼,便是童寯故居的主体。红色平瓦斜屋顶,红砖清水外墙,整体风格典雅简洁。虽然住宅主体面积不大,但十分紧凑,起居动线流畅,很多设计独具匠心,能够看出童寯对于家庭和生活的热爱。比如,透过二楼卧室墙角的小窗,可以看到一楼到访的宾客朋友;通向南院的门上,还开辟了一扇狭小的门。据了解,童寯生前非常爱猫,于是特意给猫留了扇小门,方便猫咪进出房间。

这栋建于1947年的英式小楼,由童寯自行设计建造,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1992年3月,被列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七十余载的风雨洗礼,童寯故居逐渐年久失修。2021年12月,童寯住宅保护修缮工作启动。屋面防水处理、楼梯加固、砖墙清洗勾缝、破损墙体修复和重新粉刷、原有家具修复、排水系统更新升级……2022年下半年全面完工。

△南立面修缮前后对比

△北立面修缮前后对比

用“微创手术”修旧如旧

“建筑修缮是一门精雕细琢的工艺,就像给老房子做一台‘微创手术’。”徐杨告诉记者,仅是外墙的砂浆,就进行了多次调试,反复制作试块和原墙体对比,用新材料复刻出契合的旧感观,保持原有的纹理感。此外,还对原有排水沟尺寸进行扩大处理,同时在院内增设蓄水池及排水泵,极端天气造成雨水倒灌,损坏建筑。

△故居内展陈的“童寯故居”设计图复刻件

整洁的沙发、充满岁月感的躺椅、古老的钢琴、嵌入式衣柜……修缮过后的住宅,处处保留着童寯生活的点滴细节。一层客厅、二层卧室及其他主要房间,都按照原样恢复布置,家具都是当年留下的老式木制家具。童寯生前的一些水彩、手绘稿等作品,进行1∶1原样复刻,在墙面、书桌上展示了出来,比如“童寯故居”、南京首都饭店设计手稿,贵阳龙王庙水彩画……

△修缮后的一楼客厅

顺着木梯而上,在二楼卧室的床头上,还挂着一幅胡家花园手绘图。据了解,这幅手绘图是童寯根据史料一点点绘制出来的。20世纪30年代,他到愚园参观时,曾称赞“清同治后,南京新起园林,今犹存数家,以愚园为最著,即胡园也。”2011年开始,南京市政府决定复建胡家花园,便是以他所著的《江南园林志》中的《愚园》手绘图为蓝本。

△修缮后的二楼卧室

这座小楼的修缮更新、扩建,离不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的参与和支持。童明是童寯最小的孙子,为继承祖父未完成的事业选择读了建筑专业,现已从上海同济大学回到东南大学任教。从出生到上大学前,童明的幼时和青少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和小时候的记忆,大体是一样的,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原来老宅的格调和空间质感。”童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该住宅为英国别墅风格建筑,由祖父亲自设计,并长期居住。房子里基本保留了祖父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老物件,沙发、书桌等木制家具,当初也都是由童寯亲自设计。

△修缮后的一楼客厅

后期将免费对外开放,打造近代建筑史小型博物馆

作为童寯先生的建筑作品以及童寯先生曾经长期生活的居所,童寯住宅体现了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南京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为了长久维护并有效利用童寯故居,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童寯故居这座重要的民国时期建筑后期将向社会公众开放。

位于童寯故居西侧的附馆正在考古阶段,很快也将开工建设,将为童寯纪念馆的日常营运提供必要的使用空间。附馆建成后将与童寯故居合并成为一座有关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历史的小型博物馆,承担收集、整理、展示、研究功能,同时也通过环境整治,带动周边地区的品质提升。

△童寯故居西侧附馆效果图

童寯故居由童寯本人设计,而童寯纪念馆新增建部分则由童明教授亲自操刀。“随着城市的发展,能够复现历史、保留记忆的历史节点越来越少,名人故居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通过修缮能够以更加本真的状态向公众展示。”童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童寯故居时空感锁定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历史时刻的一种凝固。

城市名人故居,不仅是个人记忆,也是集体记忆。随着童寯住宅修缮和扩建,承载了童家几代人生活记忆的这座老宅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公众。“借助故居这一载体,可以做主题性的展陈,大家到纪念馆每个月都能看到新的内容。”童明表示,未来在西侧附馆内将分不同的时间做主题性展陈,将展出童寯的大量珍贵手稿、史料文献、建筑图纸等,近代最早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江南园林志》手稿也将现身。

现代快报+记者史童歌徐红艳文/摄

(部分图片由南京历保集团提供)

X 关闭

  • 热门推荐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邮箱:553 138 779@qq.com

版权所有 亚洲休闲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