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创’喂大的孩子后劲很足,就像胡镕博的数学和物理都非常扎实。”今年3月,胡镕博爸爸远赴大洋彼岸看望儿子,还专门背去一些机器人零件,其中不少还是胡镕博个人的机器人外观专利和实用型专利成果。曾在深圳中学创办全国第一个初中生创客空间“星火创客空间”,如今,他已是美国普渡大学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大三学子,近日,他和同学们正忙着备战又一场机器人比赛。
迈向全球科创高地的深圳拥有丰富资源,不断创新的深圳中小学,活化资源、全域联动,构筑了一个无边界的科创教育发展共同体,教育率先以自身之“变”应对未来社会需求之“变”,播撒科创的种子,为这座城市的创新人才培育提供了一方沃土。
科技链接生活,提升立德树人效能
(资料图片)
“没有分数学生无法通过高考,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大考”……近年来各界围绕教育展开深入探讨,教育改革频频被提上日程。“双减”“双新”给了教育一把新标尺,但如何用好这把“尺”,让全社会的教育期待化作育人实践,却考验着基层教育者的智慧和能力。
麓城外国语小学的AI赋能鱼儿自由生长、除草机器人、育苗箱、农耕巡航机器人和土壤检测机器人等融合了劳动教育的师生科创作品在学校农耕园里“大显神通”;着眼于校园用电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学校将“制作智能声控灯”纳入初一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横岗六约学子“公路防堵防撞及时预警器”为防范治理交通拥堵提供了一个思路……多年来,深圳中小学积极推动课程创新,加强纵向学段衔接、加强横向学科融合、加强课内外资源链接,直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多年实践与“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顶层设计不谋而合。
近日,宝中的《药康宝盒—智能化视障(盲人等)口服药物伴侣》荣获第四届国际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会终审活动工程应用组全国一等奖。宝中创客室主要负责人郑乃豪老师在赛后表示,“创新能力并非科创教育的唯一维度,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灾难性事件,在拓展学生发展维度的同时,期待学生把前沿知识和技术应用于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用科技改善生活、传递温暖。”
4月12日上午,横岗高级中学与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举行签约仪式,合作成立“深圳三航特色人才基地校”,旨在以科创教育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做出贡献。签约后的采访中,横高校长毛展煜直言,开展科创教育的意义不止在升学、获奖,它更能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直指综合素养。科创功底扎实的青少年善于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并因此而敏锐地感知到生活、事业乃至人生的发展,受益终身。
显然,上述观点代表了当下深圳科创教育的共识。近年来,育才学生团队的“用合成生物学的方式修复壁画”、龙城高级中学杨景欣同学的“校园防踩踏报警器”等项目接连在国际赛事上摘金夺银,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萌芽赛道项目中深圳学生再揽4金,创新灵感均源自生活。
构筑教育生态,共享校企科创资源
“身处AI时代,当下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的孩子,家长是很焦虑的。不过,孩子入学后的状态,让我看到了教育的与时俱进。”近日,在南科大二实验的统整项目课程展演与评价活动中,该校家长李露露女士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是什么让家长转变了态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导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深圳中小学并没有浪费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南科大二实验的《探月》统整项目课上,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刘青松、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邓巍巍分别从《月亮的秘密》《载人航天与探月》两个专业领域共上一堂课,为学生们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其实,建校8年来,大学教授一直是该校课堂上的“常客”。学校教学科研中心主任王思思介绍,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能更专业地从科学角度答疑解惑,随时抓住孩子的兴奋点进行科普,指引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索。另外,每个寒暑假,赴黄河行走、侗寨探秘、故宫寻宝等研学也是学生们常态化“课程”的一部分,从理论到实践,来自生活的“真实性”成了孩子探究的源动力。
“授课空间”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借助地缘优势,南头城小学把南山博物馆“搬进”了校园,“让古城说话,讲述城市历史。”今年又与南头古城企业“虫影文化”联合设立“虫影学生社团”,企业的“虫影神奇动物乐园”变身“课堂”,学校到企业5分钟步行距离成了一条充满期待的“求知之路”。
去年暑假,中科附高学子海朋和同学一起前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参加“实习科学家”项目,在脑所实验室朱英杰博士、鲍进博士、路中华博士三位研究员的指导下,海朋深度参与一线科研,亲手制作完成鼠脑切片、进行科学观察,受益匪浅。中科附高科研处主任张艳老师介绍,“作为大学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中科附高学子有机会进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150多个企业联合实验室,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面交流,真正实现‘高本联培,贯通培养’,打通‘幼小初高本硕博后’全教育体系。”
打造城市范式,助推教育创新驱动
去年,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孔燕教授曾表示,“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应坚持以国家需求为第一目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保护学生个性和志趣,提供更适合的学制和课程体制,让他们得以更快更科学地发展。”
科创人才的培养,少不了创新教育“点灯人”的身影。去年暑假,中科实验、宝中实验、香山里小学、红岭实验小学、中科附高、华中宝附等深圳市8家“科学+”教育联盟(深圳)学校的十几位科学骨干教师,赴华南国家植物园等地,开启了一场研修“行走”。今年春节刚过,教育部、中科院在深联合启动全国首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此次汇聚了深圳和梅州地区的50名小学科学教师,深入元宇宙、碳中和、合成生物学、脑科学、机器人等学科领域与相关实验室,开展探究与实践。一位参训老师表示,此行感受最深的就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共享资源,让中小学老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跨学科综合科学素养和科创课程的把控能力。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樊建平也期待,通过打造科教融合、高本贯通的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将大学的教育资源“下沉”,力争做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事实上,在新一轮发展中,深圳充分利用创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契机,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深圳促进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顶层规划布局科创教育;并在专业建构科创教育课程体系、制定标准的同时,形成了由教育、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科创教育工作统筹培养机制;且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大中衔接机制……已然形成中小学科创教育的“城市范式”。
恰如“2023零一国际创新教育论坛”中,中科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所言,“今天,我们正在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社会转向创新驱动的智能社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是未来的大趋势。”的确如此,从“柴火创客空间”到遍地开花的校园创客社团、STEAM创客课程,在一场教育和科创的“双向奔赴”中,深圳为迎接未来之“变”做好了准备。
(原标题《教育“圳”行时 | 以变应变:一场教育与科创的“双向奔赴”》)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