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校三级基础网络环境不断优化,校园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无线网络覆盖率超90%;整合汇聚57个教育业务系统的320张数据表、2.7万个数据要素,共计5.78亿条教育数据……北京市教育大数据体系初步建成,数据应用日益深化。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这个“数字基础底座”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铺就了高速路。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创建新技术赋能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校园里添“科技范儿”
中小学校园里,教育新场景“科技范儿”十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史家小学的教室里,小学生倪佳彤站在触屏黑板前,手指划动,约0.8吨重的“后母戊方鼎”轻巧地转了个身,亮出底部。她兴奋地说:“可以360度无死角地观察文物细节,比在博物馆看得清楚。”
这是史家教育集团设计开发的“博悟研学数字课程”,师生借助校园智能交互屏幕就能“云”游博物馆,欣赏近百组数字文物,饱览上下五千年。该校将这门课程纳入课后服务,实现各校区全覆盖,惠及近1500名学生。
广渠门中学的“智慧操场”系统,为体育教学提供便利:课上,运动数据实时监测,心率异常及时示警;课下,学生们刷脸就能约一场训练赛,“智能裁判”现场出分,后台还会开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了解每名学生的个性化数据,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该校体育教师满志元说,新技术能够满足日常教学、体育测试、家校共育等多元场景应用。
双师课堂打破校园围墙
2021年,市教委创新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推进双师课堂——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为名师(团队)指导和同时授课模式。昌平区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试点,面向13所乡村小学开展双师课堂,辐射全区631位教师;通州区与城区合作建设中小学双师课堂……
一根网线,连接城郊,数字技术让更多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0年以来,“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汇集本市8900余名中学教师,为近10万名初中学生提供了300万余次个性化在线辅导。
校园的围墙正在被打破。一零一中学的一间教室里,音乐教师曹媛源弹奏古筝,2000公里外,四川省昭觉中学的老师和着旋律唱起歌,信息技术让两地师生共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
人工智能助力减负提质
作业和评价系统也更智能化。作为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东城区将“教、学、评”与作业设计统一,引入人工智能作业分析系统,满足分层教学、个性化反馈等需求,实现作业减量提质。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建立智能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模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行为分析;房山区实验中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评”全流程数字化……越来越多的智能教育服务正在引入中小学。
近年来,本市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举措,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到2025年,数字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具有情境感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特征的教学场景广泛普及,将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记者 李祺瑶)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