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日期间,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高新区的延安红街里游人如织。对于这一集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街区来说,在红色演出中接受革命洗礼、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传承延安精神,是众多游客来此的重要心理期待。
“我觉得自己仿佛走进剧里,成了一个红军战士。历史的画面在这一刻被艺术重新唤醒,让我深刻感受到可视、可触摸、有温度的‘沉浸式’演出。”看过《再回延安》的山西游客高华这样说。
(资料图片)
作为国内首部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以延安革命历史为背景,以一本红军日记为线索,通过一个普通士兵刘宝顺的视角,利用最新科技特效手段,用倒叙的方式及“一座记忆的博物馆”“一簇燎原的星火”“一条漫漫长征路”“一面不朽的旗帜”四个空间场景,通过声光电、真实风雪等高科技手法,打造多重体感互动体验,向大众展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岁月,传承红色信念。
不同于其他的观影形式,《再回延安》采取了行进式的“走着看”。“看一场《再回延安》接受一次精神洗礼,每一幕演完,观众都要跟随剧情转场到下一幕,参与到演出中去,这形成了《再回延安》的独特体验——人随剧走。”延安红街红色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玲表示,“我们致力于让每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走进剧场时,成为观看者、亲历者。走出剧场后,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人。”
据介绍,《再回延安》在技术上利用声光电、真实风雪等高科技手法,采用和迪士尼、环球影城相似的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物理空间,打造多重体感互动的体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剧中的情节和场景变化,真正做到身临其境。
“《再回延安》所采用的观演方式,与被奉为体验剧经典的浸入式戏剧《Sleep No More》有异曲同工之妙。”执行导演王超则表示,在“行走浸入”的形式外,剧目还增加了“体感互动”的多重感官体验,打造了另一亮点——人在剧中。在观看《再回延安》的过程中,观众与演员可以“观、听、闻、触”零距离。
来自西安的观众温先生尤其对剧中延安大轰炸的场景记忆犹新:伴随着敌机上百次的轰炸,在《黄河大合唱》激昂宏伟的节奏里,在纷飞的炮火里,在硝烟和瓦砾里,刘宝顺勇敢地扛起象征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红旗,发出最后的呐喊:“学生不会倒下,工人和农民不会倒下,我不会倒下,六万万中国同胞不会倒下,让我们和敌人血战到底!”磅礴大气的舞蹈即刻上演,无论台词布景、灯光效果,都让人十分震撼,瞬间泪奔。
《再回延安》导演团队是全国著名实景演出剧的导演张冬、丛明玲,曾打造过《又见平遥》《再回长安》等多部全国知名的“再回系列”“又见系列”情景剧。2021年6月开演至今,每日三场,场场爆满,单场次人数达到450人,许多观众都是带着眼泪、带着对红军战士信仰的崇敬之情离场的。“这是一段长征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中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悉,四幕剧《再回延安》每一幕,都有专属的舞美和场景设计。比如第一幕“一间记忆的博物馆”以3圈48把悬椅为主要舞美道具打造场景;第二幕“一簇燎原的星火”以近万根麦穗组成的麦田为主要舞美道具……
“在演出的最后,革命马上要胜利,从空中降下一面巨型五星红旗,伴随着《东方红》缓缓下落,当红旗快要触达观众的头顶时,背景音号召大家伸出双手,触摸革命的胜利。那一幕真的是全场的高潮,我们真的感受到革命在经过艰苦的长征后终于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那种幸福感是难以言表的。”曾经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的退伍老兵李根全在观看《再回延安》后难掩激动之情。
《再回延安》采用了年轻人喜爱的新型观演形式,观众摆脱常规的舞台镜框模式,跟随情节依次进入每个表演区,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该剧先后被授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红色艺术实践基地”,是一部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红色经典,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社会大众重温革命历史、学习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情景教学基地。
“延安红街注重科技互动,将红色文化与实地体验相结合,打造了众多创新互动体验式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便能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场景,这引起游客与红色文化间的共鸣。”田玲表示,事实证明,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取得了成功,真实的红色历史背景给游客们营造了代入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相关单位供图)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