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4月22日电(记者刘惟真)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精美的绘本、多样的童书已走进不少孩子的生活,带孩子阅读、购书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不过,虽然童书琳琅满目,却仍能发现一些图书问题。
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走访多家书店童书区发现,书架上海外引进读本普遍较多,国内原创新作较少。天津一家书店内,绘本区一格40册读物中,31册是从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地引进,仅9本为我国原创。
图为一家书店的绘本区。新华社记者 刘惟真 摄
(相关资料图)
此外,有的书籍中仍存在一些容易误导孩子的内容;有的书籍“拔苗助长”,儿童难以读懂。
童书区内,一本“金钱童话”的前言部分称“人们只能通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才能获得财富”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观点”,“财富应该是某种心态,某种以财富为导向的信仰的产物”。一本锻炼儿童“独立思考法”的书籍中,出现“育儿和工作,你怎么看”等章节,而电商平台上不少卖家标明该书适合3-6岁儿童。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心理讲师培训导师王春谊等认为,儿童读物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对孩子价值观念、人生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相关部门与教师家长在把关童书内容质量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与理解能力。“如果不符合孩子的正常认知与心理规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多位专家指出,童书提质创新背后仍存在多项难点。
水平有参差,门槛仍较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出版科学系系主任许洁介绍说,目前我国数百家出版社几乎都在出版童书,业内还有数以千计、水平良莠不齐的小型童书工作室。此外,盗版童书也扰乱了童书市场环境。“教辅读物、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需要认定资质、考察人员构成、配备专业编辑等,但童书出版的‘入行门槛’仍然比较低。”明天出版社原社长、资深出版人傅大伟说。
追求“快消品”,创新动力弱。许洁表示,目前我国童书市场整体出版水平有所提升,但“有高原而缺高峰”。部分出版机构重量而非求质,市场上高质量读物仍不足,很少有出版者愿意精耕细作、打造经典原创童书。“经典童书需要时间沉淀,有些作者甚至要倾其一生写作打磨。”许洁说。
有了“好材料”,还需“细烹调”。王春谊、傅大伟等多位专家表示,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儿童文学素材丰富,但原创儿童读物“讲好故事”的能力还有欠缺。一位武汉家长称,“封面、插图虽然更时髦,但讲故事的方法有些生硬。”
在一家书店的童书区,不少“小读者”正在阅读。新华社记者 刘惟真 摄
打造高品质童书还需迈过几道关?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可通过推动分级阅读、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原创热情等方式步步推进,让更多优质童书陪伴孩子成长。
首先,应加快建立儿童分级阅读体系。许洁等建议,推动语言学、儿童教育学、出版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业内专家集中攻关,尽快建立起权威、科学、系统的分级阅读制度,更好地指导孩子阅读童书。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采访编目部主任张凌云等建议,未来可根据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状况细化青少年儿童分级阅读的相关规定。“图书馆、书店等在采购上架童书、予以分类的时候,也需要针对孩子的年龄段加强把关,甄别童书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张凌云说。
其次,可完善相关机制、规范引导行业运行。傅大伟、张凌云等建议,在持续关注童书编校质量的同时筑牢准入门槛。多位专家认为,应加强对童书出版的预先“把关”,可建立儿童图书伦理审查委员会,防止粗制滥造的童书伤害儿童。
在此基础上,还需形成鼓励原创的良好氛围。王春谊等建议,用足用好出版基金等,培养更多儿童文学原创作家、激发内容创新活力。张凌云、傅大伟等认为,可对专业童书出版社、儿童文学原创作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相关机构人员创作。
“可以通过举行线下见面会、作家签售会等方式加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在激发儿童青少年阅读优质原创童书的热情以及自主选书积极性的同时,为儿童文学作家创作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傅大伟说。
同时,也需从家庭、校园等多角度着力,为孩子们推荐优质读物。许洁等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要真正做到懂阅读、懂出版、懂童书,可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阅读分享等,帮助孩子们从小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建立图书鉴别能力。
多位专家建议,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童书、开展亲子阅读。王春谊等认为,出版社、学校、家长需将心理学视角引入图书制作与推广阅读全过程,防止碎片化、“功利性”阅读折损孩子的读书兴趣,让更多孩子享受阅读过程、感受文学之美。
X 关闭